近日,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东海大桥桥墩过度冲刷区域防护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该项目的顺利交付,标志着我国跨海大桥桩基防护技术迈入新阶段。
作为国内首个跨海大桥桩基防护工程,项目主要针对长约32.5公里大桥范围内的205个桥墩桩基过度冲刷区域,进行系统性抛填防护。从“技术空白”到“精准防护”,项目团队攻克了复杂海底地质护底、低净空复杂斜桩群高精度水下抛填等技术难题,并创新性研发用于跨海大桥冲刷防护的专用设备,为东海大桥长期运营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直面挑战:海洋环境下的桥梁安全“护航战”
作为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是连接洋山深水港区与上海市唯一的陆路交通枢纽,受长江来沙逐年减少、潮汐、地形等诸多自然因素制约,东海大桥桥墩周围海床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冲刷现象,对桥梁结构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项目团队先后参与了防护试验及应急工程,以验证防护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于2021年4月正式承建了东海大桥桥墩过度冲刷区域防护工程。
为了打赢这场远海“护航战”,项目团队时刻关注天气与风浪变化,统筹海上施工部署,调度各类船舶近百艘,组织精兵强将常驻海上,精准把控潮水作业窗口期,先后完成17万立方米联锁块预制,铺设近92万平方米软体排,抛填近18万立方米石棱体护堤、74.5万立方米袋装碎石和81万立方米袋装混凝土。三航建设者不仅以精诚协作铸就优质工程,更以科学安全管理体系为生命护航,实现了从“建桥”到“护桥”的历史性跨越,彰显出“安全为先、质量为本”的卓越工程理念。
创新攻坚:打造海上施工“移动堡垒”
在东海大桥桩基防护施工中,项目团队从理论到实践全链条攻克多个技术难题。
针对东海大桥桥墩桩基冲刷问题,开展了冲刷机理、防护设计、专用施工装备的研究,创新性应用示范了“袋装碎石·袋装混凝土·边缘软体排护底”“冲刷坑边缘主动勾连体防护”“新型固化土防护”等冲刷防护方案设计的关键技术;并自主研发专用施工装备——斜向溜筒抛填专用船及群桩间袋装混凝土制备、抛填一体化施工船舶,与传统水上抛石相比,抛填流失量减少约16%,海上作业工效翻了1倍,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
针对现场安全管理的挑战,项目团队通过整合GPS信号、传感器数据、测深仪信息及海底管线地图,创新开发水下溜筒抛石定位监控系统,实现作业全程“一屏显”,可供建设者们直观查看抛填防护效果。依靠船上的“智能哨兵”,不仅能将水下抛填精准落位误差控制在10厘米以内,而且有效避免了作业船舶与桥墩发生碰撞危险,为安全生产构筑起一道数字化防护的大网。
新型施工船舶还以生活区与物资保障系统为核心支撑,人员与资源高效调度,突破传统水下作业时间约束,推动海上工程作业向“全天候、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跨越式发展。由此,项目团队创造了205个桥墩防护提前25天完工的佳绩。
成果落地:筑牢安全防线,赋能区域发展
东海大桥桥墩过度冲刷区域防护工程的成功实施,为跨海桥梁桩基防护技术体系化发展,提供了领先的“理论+实践”双重依据,不仅助力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更是以“硬核科技”赋能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交工验收会上专家评价,“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成果,更是为沿海桥梁防冲刷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该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水运一级工法认证,并斩获水运科技进步奖,发表中文核心论文多篇。项目相关课题还于近期通过“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沿海交通水工建筑物韧性提升关键技术”项目绩效评价会。经专家组认证,该成果提升了同类条件下的跨海大桥冲刷防护技术水平,填补了相关技术空白,为跨海大桥桥墩冲刷防护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未来,项目团队将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力争在更多沿海桥梁、海上风电、跨海工程建设、深远海开发等项目中应用相关技术,进一步带动相关设备制造与产业链升级。
随着东海大桥“安全屏障”全面筑牢,这条连通陆海的经济动脉将更稳健地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为长三角产业协同与民生福祉注入新动能。(三航局 傅骏杰)
正规股票配资官网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