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炜信 通讯员 黄怡琳
沃野田畴,青绿相间。7月,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桑植县金龙村,百亩烟叶田垄葱葱郁郁,底层烟叶渐黄,进入收获期。烟叶种植户杜慎宝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有了湖南中烟派的工作队指导,烟叶品质更高了,一斤可以比往年多卖两块钱。真是‘逮将哒’(桑植方言:搞得好)!”
受湖南中烟委派,盛毅于2023年5月开始担任驻金龙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两年来,他带领工作队,团结村“两委”,用市场思维、现代化管理发展当地产业,这个边陲小村的集体收入实现近10倍增长。“逮将哒!”成为当地群众对盛毅和驻村工作队的最佳褒奖。
“烟叶+N”轮作,田地四季不闲
“嘿,想不到烟叶和人一样,不能胖不能瘦,‘身材’匀称才叫好!”烟叶种植户唐先红一边打包一边感慨地说。
唐先红原来一亩地种800株烟叶,给每株留足距离,一棵棵养得又高又大,叶片看着肥厚,但每每送去烘烤之后,却被认为品质不高。“一直搞不清原因,好在盛书记来了。”唐先红挠挠头说,湖南中烟的驻村工作队员是这方面的专家,盛书记在移栽期就指导大家按标准种植,一亩地可以种到1100株,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达到了之前一直够不上的“金叶子”级别。
在金龙村,农户家几乎都腌着一坛粉红的萝卜。村民吴贤海指着自家的坛子笑着说:“这种萝卜村里以前没有,是工作队跑市场引进来的。”盛毅介绍,烤烟田的耕种期一般是3月至9月,10月至次年2月几乎闲置。怎么让这几百亩地在闲时也能给农民带来收入?工作队到处走访,终于联系到张家界一家食品出口企业,提供樱桃萝卜种子,包销产品。上百亩烟叶加上樱桃萝卜、大头菜轮作,一年增收达20万元。
从市场需求出发,产品不愁销路。除了“烟叶+N”的轮作模式,驻村工作队还引进了不少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林下经济。截至目前,金龙村种植中药木瓜500亩、樱桃萝卜100亩、羊肚菌120亩、生态魔芋50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助农增收。
双向学习,从“想不通”到“接着干”
驻村工作队带着现代管理制度而来,以“跳出当地看当地”的视野谋发展。两年间,金龙村集体经济由驻村帮扶前的8万元突破至50万元,人均收入达1.2万元。
30多岁的盛毅其实是个从没干过农活的“城里人”。“从驻村那一刻起,就让自己变成一个‘山里汉’。现在,我对耕种有了切身感受,对怎么开展基层工作、发展特色产业有了一些心得。”他向记者坦言,驻村帮扶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村里有变化,自己也在成长。
“基层工作很辛苦,但只有真正走村入户,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心结,才能理解群众在产业发展时的踌躇和徘徊。”盛毅拿烟田轮作的樱桃萝卜举例,一开始自己想不通,樱桃萝卜种植成本低,看起来稳赚不赔,为什么许多人不愿意尝试。后来慢慢发现,大部分农产品种植是靠天吃饭,有时碰上干旱,有时又涝上了,一番辛苦劳作极有可能打水漂。农民们吃过太多亏,有很多无奈。
不过,这一局面在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正在通过科技手段得以改变。比如,生态魔芋种植利用新的盆栽技术,解决了产量不确定的问题。盛毅说,希望在下一个帮扶点接着干,进一步实践“藏粮于技”,同时引入农业保险,为更多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正规股票配资官网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