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轻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注云:生石碛上穊节者,良。生下湿地大根者,乃是昌阳,不可服。韩退之《进学解》云:“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
不知退之即以昌阳为菖蒲耶?抑谓其似是而非不可以引年也?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
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赞曰:清且泚,惟石与水。托于一器,养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此,何以辅五藏而坚发齿。
图片
图片
青瓷浅盂盛半勺清泉,几茎瘦叶刺破水面,根须如虬龙盘绕于崂山石上。
这方寸之间的微缩山林,正是苏轼笔下“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的石菖蒲。
九百年前,东坡在慈湖山涧初见这附石而生的灵草菖蒲时,或许未曾料到,他那篇《石菖蒲赞》竟成为后世文人所追求的精神石画。
图片
图片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苏轼这段石上清供的宣言,抚过慈湖溪石的指尖,在触到那附岩青锋的刹那,《石菖蒲赞》的墨韵已自泉声里浮出。当崂山石骨浮起翠影于石盆,清泉漫过石纹的瞬息,'璀璨芬郁'的清气忽如米颠泼墨——千峰万壑在青瓷盂底苏醒,林风簌簌掠过叶脉,涧响泠泠渗入根须,终南魂魄竟凝成案头半掌湿漉漉的云山。
石菖蒲的独特品性令苏东坡痴迷,它无需沃土滋养,清水白石足矣,它不惧寒苦,“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这般风骨,恰似谪居黄州的苏轼自己,贬谪之地无琼筵玉馔,他偏能发明东坡肉;瘴疠之土少笔墨纸砚,他竟以蔗渣练字。草木的逆境求生与文人的精神韧性在此完美交融。
图片
图片
宋代文人将菖蒲引入书斋,使其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东坡养蒲之法开创文人清供新境,取天然附石菖蒲,濯净泥土,配以文石人,置于素盆清水供养。当一盆菖蒲置于案头,便成微型山水,崂山绿石化作峭壁嶙峋 ,虎跑泉水蜿蜒成曲涧清溪,寸许蒲叶挺立如剑戟,恰似画中策杖高士。 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写道:“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这般“以简驭繁”的审美,正是文人对抗世俗奢靡的精神堡垒。图片
图片
苏东坡赞菖蒲“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为文人群体的人格写照。石菖蒲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符码,清癯风骨节叶坚瘦,恰似黄庭坚笔下“寒瘦”诗风,更似倪瓒画中枯木,在瘠薄中见气韵 金农晚年卖画维生,宁典冬衣不舍瓦盆菖蒲,叹曰:“此吾之《离骚》残本”;而苏辙见家中菖蒲忽开九花,兄弟诗书唱和之乐,更成文坛佳话。一株小草承载的,竟是半部文人精神史。图片
图片
今日重读《石菖蒲赞》,犹见东坡捧石盆渡江的身影——他恐陆行伤蒲,特将珍爱之蒲托付九江道士:“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这般痴情,早超越玩物雅趣,直抵生命与生命的相知相惜。当我们凝视案头蒲影,剑叶上晨露滚动着米芾山水的翡翠,根须缠绕着东坡不屈的魂魄。在水泥森林间,这抹来自北宋的苍翠,依然为倦怠的心灵守着半亩清潭,提醒着每一个现代人:真正的丰盈,或许只需一勺清水,几粒白石,以及一颗安于澹泊的心。明窗净几,一盂清水养蒲, 根须缠绕白石,似老僧入定。 忽见叶尖凝露欲坠, 恍惚东坡泛舟赤壁的月色, 正从九百年前缓缓淌来...图片
|菖蒲图片:亦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股票配资官网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