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盛锐通讯员邹玉洁周佳月
7月15日,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体育教师戴赛崖来到杭州某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血液从他的手臂流出,通过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再流回体内。最终,戴赛崖捐献了21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了浙江省第1233例、杭州市第386例、拱墅区第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袋“生命种子”旋即被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46岁的戴赛崖还是拱墅区楼BA联赛的队员,在天水街道天水聚浪队身披1号球衣,“刚刚落下帷幕的天水赛区中,我们球队获得了第六名,将代表街道出战全区正赛。”
25年坚持,天水街道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第一次献血是想给自己的第一次教师节留个纪念。”戴赛崖记得,2000年教师节自己第一次走上了武林广场的流动献血车,当时发现献血车上的献血者很多,工作人员也特别细致、温和,“感觉到帮助别人是件很温暖的事,就坚持了下来。”
25年来,戴赛崖累计献血25次,总量达11000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并且成为浙江省“无偿献血金奖”获得者。
2024年7月,在一次献血活动中,戴赛崖看到红十字会志愿者在做造血干细胞入库宣传,随即决定留取10毫升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按照规定,加入中华骨髓库需要是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的爱心人士,戴赛崖笑称自己是“坐上了末班车”。
谁也不曾想,这个“随手为之”的决定,会在8个月后迎来回响。
今年3月,刚下课的戴赛崖接到拱墅区红十字会的电话:“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了。”
“第一反应是懵的,还以为是推销或者诈骗电话。”戴赛崖坦言,直到听完详细解释才慢慢回过神——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在中华骨髓库里配型成功率仅有十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自己竟成了那个“幸运儿”。
作为六年级6个班的体育老师,戴赛崖接到配型通知时,最先想到的是210余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学生的毕业季只有一次,不能因为我留下遗憾。”最终多方协调下,他将捐献时间安排在学期结束。
7月11日清晨,戴赛崖背着大号旅行背包准时来到医院,并于7月15日完成采集。
隔空勉励爱徒:“浙BA”赛场多历练!
即便躺在病床上,戴赛崖的心依然牵挂着球场。住院期间虽然不能上场打球,但他也会和医院请假,来到场边给自己的队员鼓劲。
最近如火如荼进行的“浙BA”赛事,戴赛崖同样时刻关注着。
代表拱墅区出征的球员杜浩天,正是戴赛崖曾经的学生,今年刚结束高考。
这对师徒感情深厚,经常在球馆相遇。每次碰上,他们之间总少不了一场“单挑”——这是属于他们师徒独特的沟通方式和篮球情谊。
谈到爱徒的表现,戴赛崖评价道:“我觉得浩天在场上拼劲很足,发挥得挺不错。不过他毕竟还年轻,需要更多这样的大赛去历练。”
得知戴老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正在备战的杜浩天也第一时间送上温暖祝福:“戴老师,好好休息!多吃点东西补补身体,下次我们再一起打球啊!”
今晚,“浙BA”拱墅区与萧山区的比赛就将打响,杜浩天也将带着戴赛崖的祝福,为拱墅的荣誉而战。
“如果说课堂上教的是规则和力量,那这次捐献,想给学生们上一堂关于‘善意’的课。”捐献结束后,戴赛崖打算好好睡一觉,“我期待尽快恢复,回到球场,和队友一起为‘楼BA’冠军再热血一次!”
正规股票配资官网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