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光明日报通讯员 岳黎
“抗洪精神记心间,众志成城战万难,干群携手筑堤坝,和美家园共创建!”近日傍晚,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红桂香村屋场外,村民们围坐着,摇着蒲扇,聚精会神听着当晚的“政策夜话”。
支客师刘建华往人群中一站,用朴实接地气的语言对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三大精神”,人居环境整治等主题进行宣讲。通过结合本村实际案例和村民生活,原本晦涩的政策条文变成一句句生动鲜活的“农家话”,讲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刘老师讲的我们可爱听咧!”村民刘新国说,前些年村里修路,有户人家死活不肯拆杂物间。刘建华连着7个晚上去串门:“老哥啊,当年您教学生‘舍小家为大家’,今天咱得带头哇!”最后,老教师主动拆了杂物间。如今这条“让出来的路”,成为乡亲们卖茶叶的致富路。
“上次他说的那个‘无事酒’顺口溜,我家5岁的孩子都会背。”村民黄光秀说,“‘一场无事酒,礼金三千五。三年不往来,亲情全耽误’,不仅说得准,而且还顺口,听上几遍就记住了。”
在夷陵,“支客师”也称知客事、司仪,泛指活跃在聚会活动中的司仪、主持人等,大多德高望重,主要负责替主人招呼应酬客人,深受群众信赖。
经过摸底、推荐,夷陵区按照政治觉悟高、表达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标准,精挑细选,组建了一支882人的支客师基层志愿服务宣讲队。
为了将这支民间宣讲小分队用好,夷陵区委宣传部邀请区委党校专家、优秀百姓宣讲员、优秀民间艺人对支客师进行培训,鼓励支客师创作群众喜欢听、愿意听、听得懂的宣讲作品,并对作品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老少爷们听我说,王婶家白事不赶情!”几日前,在黄花镇杜家坪村村民陈维华的屋场上,支客师王光武一亮嗓子,乘凉的村民们立刻围了过来。
他说的是村里89岁老人王孟香的故事——今年2月,老人安详离世,7个子女遵照遗嘱,拒收了全村120多户的礼金。这位节俭一生的老人,临终前还惦记着不给乡亲添负担。支客师抓住这个好案例,在十里八乡的红白事及屋场会上宣讲。
“提倡红白事简办,这话可说到咱老百姓心窝里去了!”村民黄品感慨万分。
据统计,近年来,支客师宣讲员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100余场次,受众6万余人次。此外,夷陵区还采取“新媒体+理论宣讲+文艺”模式,把本地传统文化元素与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灵活运用新媒体形式开展网络宣讲。《富美夷陵 生态先行》《师徒四人学报告》《峡江红色印记》等一批理论宣讲微视频播放量、点赞量都不少。
场地从喜事现场、屋场会、茶园间,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再到“村村响”广播等平台;形式从“三句半”到小故事,再到“顺口溜”——夷陵支客师们从线下讲到线上,处处讲、时时讲,让党的政策理论飞入百姓家,让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
正规股票配资官网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